Search


台灣的國際化意識,已落後香港20年

我們以大眾運輸這個領域為例。...

  • Share this:


台灣的國際化意識,已落後香港20年

我們以大眾運輸這個領域為例。台灣隔鄰的香港,地鐵捷運(MTR)總長九十一公里,日人次二百三十萬,而台北捷運已完成通車部份是一百二十公里,日人次與香港相當,但等到規劃路線全部完成後,總長度將達二百七十公里,日人次三百六十萬。台北市的捷運,台北人非常滿意且引以為傲,表面上看起來與香港不遑多讓;但是,等一等……香港的地鐵公司,其經營已經介入了墨爾本、倫敦、斯德哥爾摩、北京、深圳、杭州的地鐵系統,並很快要進入雪梨市地鐵。香港地鐵的準點率雖然已經是99.90%,從本地服務的角度來講已經無可挑剔,但兩年前,它還是以超高年薪一百六十五萬美元,挖來了紐約市地鐵局的CEO、前倫敦市交通財務長、麥肯錫顧問公司合夥人沃爾德(Jay Walder),進一步進軍國際市場,外銷香港地鐵的管理技能。香港地鐵公司,如同它的台北同行,也是一個官有企業,雖然已經上市,但港府佔股77%。台北市捷運公司,多年來肯定也累積了不少的經驗技能,在「公僕服務人民」方面做的很好,但在全球化動作上,差的不只是一點點,世界觀差香港同行至少二十年。官股公司在台灣,不可能國際化,因為人們不敢想像一個國際經營人才在台灣的官股公司領取超過台灣部長的薪水 - 每月十六點五萬元新台幣,每年六點七萬美元,大概是國際同級人才的1/3到1/6.

再以台灣民眾經常伐躂的桃園機場為例。香港新機場在建成後出現管理危機,需要一位高手掌舵,開出年薪六百萬港幣、將近台幣三千萬的條件,全球徵才。人才來了,他是台灣長大、成大土木系畢業的彭定中先生。他在職五年,不但將香港機場經營成為世界一流,還促成了機場公司入股北京、杭州、深圳、上海浦東機場。三年前,台灣的機場經營單位終於公司化,由民航司底下的一個單位轉型成為公司,但是至今為止,它還是一個准公家單位,薪資績效跟著公務員體系走,總經理的薪水不得超過部長,還要申報財產。

以機場和捷運這兩大項經濟動能計劃來看,台灣當年的起步早於亞洲各國,然而由於政治體制以及文化的短視,這先發優勢未能轉化為對外的市場優勢,平白將潛在經濟價值奉送給了世界觀更為廣闊的後來者,將潛在收益以及區域地位拱手讓人。而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和中國的打壓是無關的;這二十年來,政治走不出去,還可以賴中國,但是商業走不出去,只能怪自己。
── 摘自「與中國無關」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View all posts